1、事實上,隨著時代的發展,我國的工業設計機構正面臨著難得的發展機遇。其主要表現在:
1.1 國家政府層面對工業設計的深度認識,對設計的扶持力度不斷加大。國家領導人次有相關重要指示和批示;國家“十一五”、“十二五”規劃及政府工作報告都列入了要發展工業設計;2010年,工信部等11個部委聯合發布了專門文件《關于促進工業設計發展的若干指導意見》;2011年底,國務院發出的《工業轉型升級》五年規劃,以及2012年初國務院辦公廳發出的《關于加快發展高技術服務業的指導意見》這兩份重要文件,都具體強調了要發展工業設計;
1.2 設計服務機構與制造企業合作主次關系在發生著微妙的轉變。相對與兩者的合作而言,原本制造廠家大投入的設備和眾多的員工從優勢轉變成了負擔,而原來輕資本的設計服務業以智力資源獲取了更多的談判優勢;目前很多原本以ODM為主的中小型企業,由于國內外經濟環境的影響,訂單下滑嚴重,自身的制造資源基于盤活,加上長期ODM的模式使其失去了對市場趨勢的把控能力。這樣就使其從原本委托工業設計機構設計,轉為與工業設計機構合作共同運作項目,共同承擔風險,共同獲益。
1.3 引導民間資本回歸實業,金融投資方向從房地產方向向實業回歸,為創新項目的資金籌備、投資等提供了良好的條件。
1.4 隨著互聯網在我國的快速發展,互聯網商業受到了人們高度的關注。 互聯網時代的來臨,給予眾多領域帶來了眾多顛覆性的創新。其不但顛覆了技術、產業、業態、商業模式等方面,同時也顛覆了設計服務業、制造業、銷售業等行業的相互關系,使設計服務業有機會與這些行業重新站在起跑線上“平等對話”的機會。這對于工業設計行業是難得發展機遇。
基于以上情況,工業設計機構獲得了可以用”甲方思維“主導整合各方資源的機會。
2、以“甲方思維”重構工業設計服務機構對與工業設計服務機構有著很多重要的意義。其意義主要表現在:
2.1 設計機構充分參與從設計研發到制造銷售的全產業鏈,能獲取更全面的,更寬廣的連帶知識。這對于提升設計機構的思維高度是很有幫助的;
2.2 設計機構以甲方思維整合產業鏈,把屬于自己的產品推向市場,通過市場的回報,這樣才能使設計機構的價值得以最大的體現。在中國的營商環境里,產品的設計費一般是一次性的,有限的;但如果銷售產品,雖然前期要有一定投入,但回報相對是持續的,不斷疊加的。
2.3 通過這種模式,以工業設計的系統思維整合跨行業資源,有助于形成更有創新力的新實體、新產業,提高區域競爭力;
2.4這種思維有助盤活過剩資源,促進經濟轉型。在國內外經濟環境不佳的情況下,眾多以加工為主的企業正面臨嚴重的生存危機。但工業設計服務公司利用本身創新優勢,整合制造資源,創造新產品,將使處于生存邊緣的加工制造企業重新迸發活力。
3、以上論述了以“甲方思維”重構工業設計服務機構的時代機遇性和重要性。那么如何用甲方思維重構設計服務機構呢?
3.1作為設計機構首先要清楚認識自己的核心優勢,也就是“唯一性”并牢牢抓住自己的優勢。目前的時代,“整合資源”的聲音很多,很多人都覺得通過整合資源就什么都可以做,而忽視了自己在整合資源的過程中是否會被取代,這是很危險的。作為設計機構只有把設計作為競爭力優勢,進行上下游產業價值鏈整合,將設計行業中的個體競爭形式提升為產業價值鏈的競爭, 才能獲得長久的發展。
3.2工業設計服務機構應該以移動互聯網的思維把控趨勢,挖掘商機。由于互聯網的出現,使整個世界產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。人們的生活方式在不斷的改變,企業傳統的研發方式、銷售模式正在不斷地被顛覆,以移動互聯網為核心的新秩序正在逐漸形成。在這情況下,我們工業設計服務機構應該把握趨勢,順勢創新。
3.3工業設計服務機構應有計劃有部署的擴大自身的社會人脈,通過人脈重點尋找有商業價值的新技術、新材料,同時與更多有銷售資源、資金資源的團隊建立聯系,從而建立豐富的可合作資源網絡。
3.4工業設計服務機構以甲方思維從宏觀的角度整合產業鏈,重點結合新技術、新產品,著重解決銷售與設計研發兩端的規劃與實施,同時互利共贏、風險同擔的原則尋找合適的制造合作伙伴生產、推出新品,最終通過銷售產品使參與各方獲得回報。
4、另外在這過程中,工業設計服務機構還應注意一些問題:
4.1應注意“線上眾智”與“線下集思”相結合的方式,創新研發;目前社會上有些觀點,認為用互聯網“眾智”可以取締設計組織;但我認為這觀點在相當的時期內是片面的、不實際的。因為再好再多的方案、點子,也需要有專業素養的決策者或團隊甄別、選擇。“線上眾智”只是一種獲取大量創意的方式,而核心創意團隊的“線下集思”,才能最終把有價值的創新點落到實處。
4.2工業設計服務機構前期應舍得付出一定投入,做出一定的基礎;后期應學會巧妙整合民間資本,把有潛力的新產業做大做強。目前民間資本日益活躍,相對于房地產投資而言,投資不大的創新產品項目日益受到民間資本的青睞。因此,工業設計服務機構應注意抓住機遇。